歐洲汽車工業正遭受來自遠東的衝擊
歐洲的汽車工業進退兩難:一方面,德國福斯、戴姆勒和BMW等汽車集團都出口至國外的成長市場,如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和巴西,因此必須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並嚴厲譴責許多新興國家設置進口關稅障礙;另一方面,這些汽車集團卻想要牽制來自遠東的競爭。真正的自由貿易,是使產業和消費者雙贏。
因此,當歐盟執委會開始啟動新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時,幕後遊說團體立即介入,要求印度和日本撤除關稅,接著是歐洲上萬個就業機會失去。據說,與日本達成自由貿易的代價,等同歐洲汽車工業的7萬3,000個工作機會。
歐洲汽車集團的抗議,部分原因是可以理解的,製造商如飛雅特、福特、歐寶、標緻和雷諾等現在都已無退路;其在歐洲的業務已累積數十億歐元的損失,裁員數萬人,約一半的工廠關閉。西歐的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之際,失業率不斷增加,因此汽車購買率驟降,市場連續5年萎縮,預計2013年在歐洲出售車輛數減少之情況,將是20年來首見。
德國歐寶除了設於波鴻市(Bochum)的工廠要關閉外,該集團也有許多其他廠將被關閉,避免產能過剩;造成這種情況的另一個原因是,歐寶的姊妹品牌--在韓國生產的雪佛蘭汽車輸入歐洲。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廉價小型車直接在印度生產,輸銷歐洲即威脅歐寶和福特,因此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競爭也令這些小汽車集團壓力不小。
歐盟是世界第2大汽車生產區,僅次於美國;歐盟在全球18個國家,約240工廠每年生產約1,800萬輛汽車,產業內有近1,200萬個就業人口;歐洲汽車工業不應倚賴國家採取便宜或更好的保護措施來對抗外國競爭者,。自由貿易協定為消費者所帶來的訊息是:買汽車更負擔得起。
據歐洲汽車工業公會ACEA公告稱,德國新車購買者,多年來平均花費在技術設備等費用約2萬6,000元,若要買得起,就要免關稅。據遊說團表示,若與日本自由貿易,日本進口車每輛約節省1,500歐元。
這對消費者而言,絕對是好消息,對利益相關者卻不是。從德國的角度而言,與印度和日本自由貿易有另一種說法:從其他國家進口汽車同時,就能使德國特別依賴出口高級大型轎車的汽車集團獲潤,因此需要開放市場。
另外,既然開放就應對等,在這方面,與韓國自由貿易協定於一年前生效之後,德國國內汽車集團有過難堪的經驗。雖然韓歐盟雙方的進口關稅降低,且簡化查核手續,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業者都知道,貿易關稅外,仍有其他稅捐或非關稅的貿易障礙。例如:若有韓國高收入者買了德國高級轎車,稅務稽查人員馬上出現。
若在日本,沒有地方政府當局的許可證,則不被允許成立新的汽車展示中心;另外,典型的日系小型車,享有負稅優惠,國外同類型車種則無權享受。當這些類似的障礙解決,才能真正談論自由貿易。而這樣的自由貿易對汽車業者和消費者雙方才真正有利。
資料來源:國貿局網站